close

今天小雯想分享的,是領導者的兩難。

    在港劇-「造王者」裡,先後出現了三位「權臣」楊次山、董昭、余靖。楊次山是個喜愛貪圖名利與財富的權臣,亦是明顯可見的「眞小人」;「董昭」是個包藏禍心,為讓自己擁有影響力,暗地調起很多戰爭,但卻以忠心愛國的形象矇騙所有人的「偽君子」;「余靖」是個黑白分明,嫉惡如仇,敢於挑戰君王,維護人民權利的「真君子」。雖然三位都是「權臣」,對於朝政擁有高度影響力,連皇帝都要忌畏三分,但是,難道只因冠上「權臣」,而一竿子打翻,認定是壞人嗎?

在最後,董昭與余靖的對話中,得到了答案。當時,董昭嘲笑余靖步入他跟楊次山的後路,捨棄「忠臣」,成為一代「權臣」,余靖回答他:「我跟你們不同,忠臣或權臣的形象對我不重要,我為的是全天下的萬民著想」。

我想,如何分辨一個人是好是壞,主要可從他最初的「動機」與最後的「結果」來看吧!。「動機」是一個人做某些事的初衷,「結果」是一個人的最終目標,「行為」則是一個人為達到此目標的做法(類似策略或手段)。「動機」是內隱,外人不可得知,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自己最清楚明白;「行為」與「結果」是外顯,亦是外人可以判斷的。當生命走到盡頭,蓋棺論定時,我們要用「結果」來衡量人生價值。

如果,余靖為了確保全天下人民福祉的幸福,而放棄「忠臣」形象,成為權傾朝野的「權臣」,那麼,坦白說,他就是好人。而電視結局,雖然他被很多人誤解,但換來的卻是國家人民的安居樂業,休養生息,從結果論來看,他是對的!

套用在企業經營與領導統御上,亦是如此。有時,主管為顧全大局,不得不做出某些我們看似不合理,但背後有其包袱或理由的決策。然而,因為資訊不對稱(這正常且多數情況下,也真的無法對稱啦!)與格局視野的不同,員工無法理解,而主管也必須承擔員工對他的誤會與怒罵,甚至要有接受「良心當狗肺」的心理準備。但是,如果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,主管可以適時的站出來為自己「解釋」,那我們又錯了。因為,很多的事情與真相是無法解釋的。

    最令人難過的,就是主管明明是為員工的幸福著想,但員工不懂,反而心生怨恨,甚至找人共同對抗。這種「啞吧吃黃蓮,有苦說不出」的無奈,又有多少主管可以認命與承受呢?這時,如果主管的心態不夠健康,那麼,就可能會因此而轉念,進而放棄與沉淪。同樣的,身為部屬,如何在「資訊不對稱」下,還能相信主管的苦衷,甚至是支持某些自己不認同的決策呢?我想,除了擴大格局,最重要的就是回歸到彼此的「信任機制」,是否足夠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