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小雯想分享的,是「帶人要帶心」。
這當中包含觀看港劇「楚漢驕雄」、「大唐雙龍傳」、「覆雨翻雲」的感想。
(一)仁義之心,願意交付未來
在港劇「楚漢驕雄」斬白蛇起義的故事裡,劉邦送押人夫往驪山途中,原本他也因為受到挫折打算放棄。但是,當時有村民跟他說「不知道為什麼,只要跟著劉三哥,我們的心就會安定,因為我們相信你,所以願意把自己的未來交給你!」但是,當時的劉邦明明就還是個好色,看起來沒有太大成就的人ㄚ!(相對於項羽的力拔山河,這兩個人的落差實在太大!)但是,如果仔細探究,劉邦他願意廣結善緣、對村民有情有義、身無分文仍願意想辦法救濟村民、願意原諒多次陷害自己的壅齒...,這些就像呂雉說的,具備「仁義之心」。也因為劉邦具備這種人格特質,所以村民願意如此信任他。
(二)實質回饋,拉攏人心
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,我們可以看到,「生理需求」永遠是最基本的!也因此,如果「吃不飽」,可能會「餓死」,還是有可能破壞信任關係。有趣的是,這當中,「吃不飽」的定義,又因人而異。所以,想要讓員工沒有「後顧之憂」,還要了解他的底線。
在港劇「大唐雙龍傳」寇仲取代王世充的那段故事裡,看出寇仲野心的王世充,一直不肯把軍權交給他,甚至投閒置散,在寇仲成功擊退瓦崗軍後,雖予以黃金千兩的獎賞,但也藉機要他繳出兵權。雖兵權遭收回,但是寇仲很聰明的好好運用這黃金千兩,將這筆賞賜全部分給跟他一起並肩作戰的軍隊兄弟們!他這種願意分享,不單圖個人利益的方式(雖然必須承認,這是他有目的的拉攏人心手動),感動了這些軍隊兄弟們,也達到了收買人心的效果。所以,當寇仲真的背叛王世充時,那些軍隊弟兄們,掉過頭來支持寇仲。當然,這一方面是因為是王氏父子一直以來的惡行惡狀,早已失去他們的信任;另一方面是他們感受到寇仲將他們當作自己人的誠意;還有他們相信,寇仲可以帶給他們更好的未來,甚至願意將戰果進行分享。
(三)責任上身,顧全大局
劉邦在斬白蛇起義後,因為擔心大家因此而犧牲,再加上他原本沒有那麼遠大的報負,起義只是逼不得已的結果,所以也曾經想要放棄,甚至解散軍隊。然而,呂雉告訴他,已經沒有退路了!因為一旦開始起義,如果不往前,攻陷咸陽,那麼,跟他出深入死的這些人,很可能就會只剩下一堆白骨。
風行烈,港劇「覆雨翻雲」裡,成吉思汗的後人,身負復元滅明的重責大任。在幾次激烈的戰爭後,他深刻體悟到,在這麼打戰下去,也許他會勝利,能夠順利復國,但是,到時候他的族人也元氣大傷,犧牲的差不多。於是,他認真思考著,這樣做到底是否正確,既然是族人的領導,就有責任帶他們往更好的方向,過著更好的生活。因為,他代表的不只是自己,而是全部族人的希望與未來。於是,他願意放棄復國,與明成組進行協定,換取族人未來的安寧。
身為領導者,他們會很清楚知道,自己肩上扛的責任是多麼重大。特別是隨著職級越高,所要承擔的責任更重,因為他們不僅是要對自己與家人負責,更要對員工負責。當員工願意將他的人生與未來交給你,那身為主管,又能夠給他什麼承諾與保障呢?(我一直覺得,如果哪天有員工願意對主管說「我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你了!」那是個很大的肯定,也是很大的責任,就像劉邦鄉村父老跟他說「我把我的獨子交給你了!」一樣。)承諾與保障,可能有形也可能無形,可能是短期也可能是長期,但總歸就是,要是個能實現的夢。因為,對於某些員工來說,他們是沒有退路的,所以除了依照當下可以拿到的有形薪資獎賞,還包含了那個無形但價值很高的夢,一旦夢碎了,人生也可能毀了!
有人說,當主管是種人生的修行,我想,的確是的。也許有人會說,當主管可以得到相對較豐渥的待遇、福利與彈性,這也的確沒錯。但是,我們忽略到,這些人在達到某些生活品質後,其實,後續的埋首努力,是為著員工的生計著想。我想,這也是許多當高階管理者內心的掙扎吧!
講了這麼多,我的總結是,「根據員工的差異,提供他現階段,真正想要的東西。」這種客製化的概念,雖然聽起來簡單,但我認為,要做到
沒有那麼容易。但是,如果能做到,相信對於員工、主管與企業,會是三贏的結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