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良臣與忠臣到底有何區別呢?


 


據說,有一次魏徵曾向唐太宗表示,他不想做忠臣,而想做良臣,面對唐太宗的不解,魏徵提出解釋,原來所謂的良臣,就是其提供的好建議皆能被君主採納,因而身得美名,與君王共享富貴,流傳千古;而所謂的忠臣,即使也對君王忠心耿耿,勇於規勸,但其提出的好建議不但不被君王接受,反而最後還被君主殺死,導致國家滅亡,僅存忠臣的空名。沒錯,自古君王有多少能夠虛心的接受大臣建議呢?因此招致殺身之禍者實在非常之多,俠女心想,伍子胥也是一個典型案例。


話說當年,伍子胥因楚國的迫害而被逼逃到吳國,受到後來成為吳王的闔閭賞識,為了報答闔閭的之遇之恩,在闔閭重傷鬱悶而死後,伍子胥仍然盡心盡力的輔佐繼任吳王夫差去成就霸業。然而,夫差與闔閭不同,夫差有著更多的自信與高傲,因為在某種程度上,夫差也具備著像項羽一樣萬夫莫敵的神勇,也因此對於這位又是老師又是相國的伍子胥,也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心態,愛的是他對於吳國的效忠,恨的是他多次犯顏強諫,似乎不把他這個大王放在眼裡。因此,在攻打齊國的那次戰役上,在范蠡的設計與伯嚭的讒言下,夫差終究還是將伍子胥賜死,並將其屍首丟棄於江上,忠心耿耿的老臣換來如此悲慘的下場,這實在情何以堪啊


    如果說,夫差殺伍子胥是因為兩者長達多年的政策背道而馳,所遭致的殺身之禍,那文種之死,就是勾賤為了忘卻自己過去羞辱,而將知情人士殺害的自私決定。為了幫助勾賤復國,文種大夫多年來盡心盡力,但卻在勾賤復國後,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,俠女心想,文種大夫在死之前,應該會後悔沒有早聽范蠡的勸諫,領悟「飛鳥盡、良弓藏;狡兔死、走狗烹;敵國破、謀臣亡」這個道理吧。


    故事最後,夫差在殺了伍子胥沒多久之後,就因好大喜功逐鹿中原,被勾賤於後方攻陷吳國,在臨死自刎之前,還以白布蓋目,因為怕自己在陰間沒有面目再面對伍相國;而句踐雖然成為新的一方霸主,但沒多久也被消滅了,至此,春秋時期正式結束,進入更加混亂的戰國時代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雯 的頭像
    小雯

    小雯知識網

    小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