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:「我們的行為是一再重複的。因此,卓越不是一項行動,而是一種習慣。」管理學大師杜拉克也說,刻意蒙蔽自己的大腦,重複積極的行動之後,態度也會變得積極。
在訂定目標的時候,必須清楚地知道目標的意義,想像目標達成時的情景,為自己找到足夠的動力,因應當時的情形,找到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。
此時,5W1H分析法又派上用場了!
Why-我為何要達到這目標?是因為什麼意義的存在讓我想達到目標?
What-我想要達到什麼目標?達到的情景為何?
How-我要怎麼達到這目標?
如何將動力轉化為最適合我的有效工作方式去進行?
另外,藉此機會,小雯又去重新溫習了情緒ABC理論-Affair(事件),Belief(信念),Consequence(結果)
所發生的事件A並非直接導致C的結果,而是B的解釋而產生出C的結果,
亦即我們對於事件的"態度/看法",
才是影響最後"情緒/行為"的重要關鍵,
簡而言之,我們"認知"的真相比事情的"真相",有更大的影響力。
至於延伸提到的"絕對化的要求","過分概括化","糟糕至極",
也是生活中常看到的負面特徵。
然而,縱使當事人察覺到自己的"認知"不夠積極,
想要在短期間改變"認知",也沒有那麼容易,
因為,那是長年累月所造成的結果。
我想,我們可以嘗試從"改變行為"開始。
因為,當我們嘗試改變行為,並且持續進行,
讓行為變成一種"習慣"後,我們的"認知"就會逐漸改變。
記得很久以前小雯在"金庸茶館"裡面看到一篇文章
有位讀者說 射鵰英雄傳的黃藥師原本骨子裡也是個重視門當戶對的人
(雖然他一直都說自己不是,但從他一質疑郭靖配不上黃蓉就可看出)
當然黃藥師也許有其他因素才反對這段婚姻 這並非在此要討論的
只是 因為黃藥師一直以不重視門當戶對這種迂腐自許
講久了 他在神鵰俠侶的某些行為 就真正反映到這種想法
也因此 總有人說
"想要變成怎樣的人,就先接近那樣的人,
做那樣的事,久而久之就變成那樣的人了"
我想 這是一樣的道理吧!
-by小雯131210
資料來源1:
服務力個人特質:責任心,把事情做完,更把事情做好
www.wikihow.com/Be-Responsible
資料來源2:
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思考就會不一樣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499897
資料來源3:
情緒ABC
http://wiki.mbalib.com/zh-tw/%e6%83%85%e7%bb%aaABC%e7%90%86%e8%ae%ba
http://content.edu.tw/wiki/index.php/ABC%E7%90%86%E8%AB%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