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自慢5–切磋琢磨期君子 

     從「自慢1」到「自慢4」,講的是何飛鵬對於工作者、主管、創業者…的經驗分享,而「自慢5」則是引導讀者去尋找人生的定位與價值。既然,談到價值的創造,那麼,分享一下書中對於工作價值的看法吧!

工作面面觀

    如無意外,絕大多數的人,這輩子,都會與工作維持密切的關係,所以,如何看待「工作」的意義,就非常著重要。有些人,談到工作,隨之而起是沉重的情緒,但亦有某些人,對他來說,工作=喜悅、怡然自得、放鬆。對某些人來說,工作是謀生的工具、忙碌的腳步、天昏地暗的加班、榮譽、自我價值…等。各種情緒與聯想,其實都沒有所謂的對錯,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。

    以何飛鵬的說法,工作分為三種層次,第一種層次,亦是很多工作者的心態,那就是「工作=對價」。對於這種人來說,工作只是一種謀生的工具,他視工作為一種「交易」,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,只要完成份內之事即可。第二種層次,就比較具備「當責」的概念,他是一種「承諾」。當我們接受某項任務,享有某種權利與義務時,責任也同時上身,這時,「全力以赴,做到極致」就是最佳表現。第三種層次,亦是最高境界,那代表了「樂趣」。對這種人來說,「工作=樂趣」,它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價值創造,亦是滿足身心靈的「樂趣」。對我來說,我期許自己成為「坐二望三」層次的人,亦即,當我願意表現出對工作的當責與全力以赴之際,亦能從工作中找到「樂趣」,讓我用源源不斷的熱情,去支持自己創造價值。所以,下次不妨忙裡偷閒,誠實的問問自己,「工作對我來說,是什麼?」

工作常保鮮

    想讓工作常保新鮮感,發掘工作樂趣,建議可採用三種方法:「常保好奇心」、「垃圾桶哲學」、「樂觀向前看」。雖然,「好奇心可殺死一隻貓」,但對於我們工作者來說,常保好奇心的探索與參與,可讓我們接觸許多新領域;多結交各領域的朋友,可增長我們的知識與擴展人脈(俗語說,出外靠朋友嘛…);每接觸到一項新事物,抱持著「多問、多想-為什麼」的好奇心態,就可以讓我們的心,恢復到初生嬰兒般的單純,對於週遭人事物享有更直覺的敏銳度。

    「垃圾桶哲學」指的是我們要勇於嘗試不喜歡的工作,要勇於挑戰別人不想做的事情。當我們抱持這種正向學習的心態,除了可以磨練自己,亦可藉此獲得意外收穫。此外,書中也提出,對於工作,我們歷經了「接觸>習慣>接受>喜歡」四階段,我把它命為「工作的日久生情」。的確,當我們接觸久了,很可能因為習慣而接受,甚至喜歡,這樣一來,原本認為的「垃圾桶」亦可變成創造黃金的「聚寶盆」。

    「樂觀向前看」指的是我們願意「接受、承認、理解逆境」。只要我們抱持著正確的積極心態,即使碰到情勢的「低谷」,亦可能出現「V型反轉」,迎向「燦爛陽光」。此外,我們也要懂得養成「良好口頭禪」的習慣,不論碰到什麼情況,也要多用「太好了」、「我很棒」、「我運氣真好」來取代「死定了」、「我很差」、「我怎麼這麼倒楣」的口頭禪。 

工作百分百

    想讓工作效益發揮百分百,就要懂得用對方法。善加利用工具,可以謎補我們的不足。舉例來說,透過地圖、心智圖、表格、流程表、圓餅圖、雷達圖…等圖表方式,可提高我們的記憶能力。畢竟,大部分的人,對於文字與數字,沒有圖像來得印象深刻,所以,「善用圖表」可以幫助我們記憶之外,亦可簡潔有力的表達我們的想法。「善用情境聯想」,亦是一種幫助記憶的方法。有些人,會使用顏色、空間配置、人物、臉部表情…等,去進行記憶連結,找出重要關鍵線索,對於效益的提升,亦是一種好方法。

    曾有人稱讚我,是個記憶很好的人,因為連半年前,甚至一年多前主管交付的任務,我都可以「謹記在心」,於該發生的時機點提出,不會造成遺漏。聽到對方的稱讚,我坦白的告訴他,我記憶很差,不過,因為我太了解自己的缺點,所以我會使用「小幫手」來弭補我的缺點,以發揮最大效益。這些「隨身小幫手」,可讓我們提高效率,而這些小幫手,可能是方便攜帶的小筆記本、相機、智慧型手機,或者是電腦、鬧鐘…等,這些小工具看似隨手可得,但常被忽略到它可發揮的功能,實在有點可惜,懂得善用他們,相對的節省我們很多的時間,讓自己有更充裕的精力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情。

    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,亦是許多工作者忽略的觀念。有些工作,其實只要完成80分,也許已可滿足交付者的需求,如果我們太執著在追求完美,那麼,反而很容易顧此失彼,並在速度上,造成某種阻礙。因此,何飛鵬建議我們,要「先有數量,再求質量」;「要先有速度,再求深度與廣度」。他之所以能在短期間寫了這麼多文章,也是因為他當初抱持著不設限題材的心態,才能迅速的累積數量之餘,亦加快了自己下筆的速度,有機會創造未來差異化的高素質文章。

自慢人生學

    想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達到事業家庭兩得意,除了適時的要有所取捨,亦要保持正確心態。舉例來說,書中對於工作平衡,提供了建議-發揮極致、問對專家、辨識人才、勇於承擔;對於生活平衡,提供了建議-感恩惜福、創造熱情、莫忘回報、放棄比較。

    雖然,我們常說要聽聽別人的意見,再下決定。但如果問錯人,那麼可能會得不償失。問對領域中的專家,除了可能取得先機外,亦可獲得最正確與專業的判斷,反之,如果問到蒙古專家,那麼,就無法進行正確的判斷與決策。書中有提到,何飛鵬的朋友,因為誤信其他人的建議,反而因此在財富中失去利益的案例,就是一種血淋淋的教訓。這故事告訴我們,多問別人是好,但「問對人」才是最重要的,否則,一失足成千古恨,多問多錯,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
    「喜歡比較」是許多人都無法跳脫的困境。因為,即使我們不想刻意比較,我們環境週遭,免不了存在著某些喜歡比較的「熱心人」。年輕時,比課業、社團;青年時,比家庭、婚姻;年長時,比事業、兒女表現…等。結果,各種可以想出來的,都可能拿來作為被比較的指標。其實,這些比較不但沒有意義,也很沒科學根據。因為,每個人的天賦與特質都不同,是獨一無二的,再加上術業有專攻,這種人與人的比較,不但容易氣死人,亦是沒有意義的。雖然,我反對與人比較,但我鼓勵「與自我比較」,當我們發現自己比過去還進步、成熟、成長…等,那種出自內心的自我肯定,所創造的價值效益更大。更何況,這種比較才是具備相同基準,且有實際的積極意義。

    人生定位與存在價值,是每個人都必須,也值得花心思探索的事,共勉之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y小雯12071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