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師父-C3~C6觀後感
在第三章「時間比金錢珍貴」裡,有個與我原本想法相差甚遠的觀點,那就是「如果你是初次創業,一般而言,自己開一家比買一家好。」原本我認為,相較於一切從零開始的草創,買一家原本已在經營的公司,應該可以省下不少的草創成本,畢竟基本的建設與制度都有了,只要稍具改善,應該就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吧。然而,我忽略最重要的一點,原有的公司都有原來的各種包袱,在千瘡百孔的制度下修改,反而不如純如白紙的從零開始,何況,新起爐灶又可以經歷企業草創時期所碰到的嘗試性錯誤與難題,對於未來長遠的經營,反而更有利。
在第四章「錢,其實比你想像中好找」裡,提到「與銀行往來的七宗罪」,包含了「遲交財務報表」、「動用尚未收到的資金」、「不回應」、「忽略關係」、「無法及時讓銀行得到所需的資訊」、「不顧規則」與「在出問題時爭吵」。其實我覺得,這當中的道理,與職場百態也有所雷同,現說明如下:
- 遲交:往好處方面想,人總是希望將手上的工作達到盡善盡美之後才交出去,但是嚴格來講,遲交,就代表著無紀律。一份遲交的報告或者工作事項,小者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觀感,大者可能會因為影響公司決策,造成損失。
- 使用尚未屬於自己的資源:每間公司,多少會有一些制度上的缺失,讓很多有心人士有鑽漏洞的機會。或許他們認為,這對於公司是無傷大雅的小事,又或者可能因為自己的聰慧而沾沾自喜。其實我覺得,與其花時間在鑽這些漏洞,為什麼不好好把心思全部放在應該要做的事情上面,那才是最正道,也最應該盡的本分啊!
- 不回應:相信大家都有被人「關切」詢問工作內容的經驗吧!因為每個人「詢問」的方式與角色不同,當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回應方式。其中最糟糕的就是完全「不理會」。因為不論對方是善意的提醒、專業性的詢問或惡意的刁難,當事人完全的不回應、不解釋,不但不會讓問題得到解決,甚至可能因為溝通不良,造成以後的衝突或誤會。
- 忽略與利害關係人的關係:在現在的社會裡,已非單打獨鬥就可以完成一項任務,最常見的,應該是大家同心協力,達成目標。然而,對於很多人來說,總覺得「做事比做人重要」,所以對於身邊合作的對象、直線關係的上游廠商或下游顧客、甚至是週邊同事的生活,都不聞不問。而這種與同事疏離的後果,很可能會影響工作上的進行與合作。其實我覺得,這種事情有點見仁見智,我不否認,好好經營與利害關係人的關係,對於任務的達成會有很大的幫助,但是如果為了達成工作目標,要虛情假意的與眾人為善,我又覺得太過勢利了。所以對於這種事情,我覺得真的也需要一些「緣分」吧!不過,我這邊指的「隨緣」,是建立在已與大家達到和睦基準下的前提,因為如果是完全不關心身邊週遭人的話,那應該是太過冷漠了吧!
- 無法及時提供訊息:對於公司或主管來說,太多的「意外」,並非好事。我覺得,一個優秀的部屬,除了能夠獨當一面的處理業務範疇的工作之外,也應該養成「定時且即時回報」的習慣,畢竟對於日理萬機的主管來說,讓他們能夠快速的掌握現況是重要的。此外,面對顧客時,若能即時的提供精準的資訊與數據,以供後續決策與判斷,也是展現專業的一種方式。
- 不顧公司規則:每個公司都有它檯面上的制度規則與檯面下的組織文化。許多的決策制定,都需要考量到公司的制度與文化,否則容易窒礙難行,甚至損害公司利益。因此,我們不論在哪個職位上,所做的任何事情,都需要考慮清楚,才能有更周延的決定。
- 爭吵並不能解決問題:回想一下,上次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或誤會時,自己是如潑婦般的大吵大鬧,或者是冷靜、理性的處理問題呢?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前者。或許有人認為,當碰到這種不平等待遇時,心情已經夠差了,還要我們保持冷靜、理性,這不是太難為自己了嗎?其實,我承認這真的需要很好的情緒管理才做得到。不可否認,情緒抒發可以撫平我們的不滿,但是問題有解決嗎?當然是沒有,與其浪費時間在那邊抱怨,倒不如深呼一口氣,拋開「情緒」,冷靜的面對「事件」本身,才能夠擺脫情緒的枷鎖,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真相總是藏在數字裡,唯有透過對數字的抽絲剝繭,才能找出藏在表象下的真相,而且也只有舉出可以佐證的「數據」,才能驗證我們的立場是否正確。
舉例來說,當我們想要推廣某商品時,通常都會將相關的業績數據進行分析,透過各種指標的比對,來找出其中的脈絡,以作為後續加強的參考依據。因為如果有具體的衡量指標,就可以透過指標變動的趨勢或變異程度,或者消費行為分析,提供滿足瀏覽者的需要。而這些改善的方針與策略,都需要這些數據的基準,才有其參考價值,否則,如果單純淪落為「我覺得…」這種感受性的說詞,反而可能會與真相背道而馳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