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師父-C1~C2觀後感

師父.jpg 

「盡善盡美」與「營業額迷思」,是現代人常有的心態。對於追求產品品質盡善盡美的人來說,產品的任何瑕疵,都是不可原諒的,為了維持「品質」的完美,忍受「成本」與「時間」的瑕疵,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錯誤。

「只要你的事業還得靠外部資本才能生存,你就必須別無旁鶩,專心把事業做起來。」這句話,道盡新事業的辛酸與現實百態。記得我以前有一位主管曾經跟我聊到,以前他是抱持著盡善盡美的心態去做事,所以沒有達到滿分品質的報告或工作,他都不會交出,因為這象徵著個人的「品質保證」,千萬不可以妥協,以免砸了自己的招牌。也因此,雖然他完成的作品總是在品質上能夠超越別人,但是在時效的掌控上,卻無法如期,導致利害關係人非常的不滿。剛開始,他還無法了解這當中的利害關係,直到隨著他的經歷越來越多,他才發現,有些的「不完美」是可以容忍的,在「範圍」、「時間」、「品質」與「成本」之前,想要取得一個最佳平衡點時,有些執著真的要選擇放棄。我想,這跟書中提到的觀念,是有異曲同工之處。當我們還靠著外部的有限資本來營運新事業時,我們沒有本錢去嘗試與實驗,為了盡快跨越臨界點,達到「自己自足」的局面,即時相關配套皆未盡善盡美,也要硬著頭皮上,畢竟,新事業要能「養活」,才是首當其衝的重點!而當主事者的心態改變之後,相信後續進行的策略,都會有所改變。

相信對很多人來說,「營業額」是一個常見的迷思。一般來說,當企業總部發佈年度營收目標後,各SBU就會接收總營收分割成子營收的目標,再逐步下放給各業務人員,再逐日拆解為大家每日被盯緊的MBO數字了。也因此,大家都習慣將焦點放在自己創造或達成了多少「業績」,為了達到每月份的業績,所有的行銷手法與戰略齊出,只要達到業績目標,在低的毛利都可以不顧!我覺得,對於業務人員來說,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,因為對他們來說,「營業額」=「全部」=「生計」,毛利似乎不是他們會良心顧及的層面;但對於公司來說,毛利的兼顧,才是公司真正獲利的關鍵。因此,主事者如何設計一套銷售兼顧毛利把關的制度,就非常的重要,以免「賣越多,賠越多」的情況發生。此外,書中還提到為了保護資本,只把錢花在「確定短期內會產生正現金流量的事情上」,並「專注在開發高毛利客戶的關係上」。貫徹此思考方式,我想,對於一個通路來說,其產品銷售策略,除了考量毛利與銷售量的平衡點外,如何挑選適合的明星商品,也是不可忽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