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4G
您有沒有時常從電視新聞或是電信廣中聽到「2G」、「3G」、「4G」呢?總感覺這幾個名詞,聽起來或是唸起來都差不多!這裡就先給大家一個比較清楚的概念,如表一所示。
表一:各「G」比一比
|
1G |
2G |
3G |
4G |
信號傳輸 |
類比傳輸 |
數位化傳輸 |
高速數據傳輸 |
無線傳輸 |
功能服務 |
只能打電話 |
語音 簡訊 無線上網 |
影像電話 電子郵件 即時通訊 多媒體簡訊 |
高品質影像電話 同步視訊 |
主要特性 |
手機體積大 語音訊號差 |
傳輸資訊小 傳輸速度慢 每秒30~40k (緩慢移動下) |
傳輸量大 傳輸速度快 每秒500k~1M (緩慢移動下) |
傳輸量更大 高速傳輸 最快每秒5M (快速移動下) |
基地台 涵蓋範圍 |
可同時服務30~50人 |
可同時服務50人以上 |
可同時服務 100人左右 |
可同時服務 500人左右 |
採用標準 (部分) |
AMP |
GSM(2G) GPRS(2.5G) |
CDMA2000(3G) HSDPA(3.5G) |
WiMax(4G) LTE(4G) |
備註:1024k = 1M
當大家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後,接著,目前在國際上,由於「4G」的未來潛力商機無限,各國紛紛摩拳擦掌,都想搶下4G的標準制定權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過去的2G、3G或是Wi-Fi等行動通訊技術,都是由歐洲和美洲的國家一手主導,所以亞洲的科技廠商不僅在電信產業的發展上受制於人,而且還要付出高額的權利金,甚至最後淪為低毛利的製造代工角色。
相對的,由於掌握上游技術與標準制定權的歐美國家,先讓電信業者進入市場搶食這塊大餅,因而培養出許多國際手機品牌大廠,例如:諾基亞(Nokia)、西門子(Siemens)、易利信(Ericsson)等。也因為如此,亞洲國家的龍頭-中國,希望能夠掌握電信產業的主導權,進而能夠搶先一步佔領分食商機的最佳位置,所以在去年(2011年),全球最大的行動營運商-中國移動,自比是電信產業的火車頭,率先發聲,並帶領全中國的電信業者,一起大力推動4G標準。
那麼,此時的台灣在做什麼呢?其實,不只有中國知道這樣的利基,其實台灣也看中了其中一塊市場,所以在近幾年,台灣也跟國際同步,並研發出WiMax的關鍵技術,甚至更在國際Wimax Forum的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。而工研院、聯發科也和三星(Samsung)、英特爾(Intel)等國際大廠平起平坐,攜手搶進WiMax技術的標準制定。
那麼就有人會問「WiMax」與「4G」之間有任何關係嗎?當然有關係,而且關係還很密切。因為「4G」,主要可分為「LTE」與「WiMax」兩大技術,到底誰會獲得廠商與使用者的青睞,成為產業應用的主導者,一直是科技產業這幾年所關注的焦點。
那麼,這兩者既然都屬於「4G」的行動通訊技術,彼此之間有何差別呢?這樣說好了,如果是從切入點的角度來看,Wimax是從IT產業的角度切入,它比LTE提早2到3年邁入商用化;至於LTE,則是一路沿續2G、3G的行動通訊技術,擁有比較好的逆向相容性,並受到大多數電信營運商的支持。
不過,就有人會問,既然台灣目前致力於發展4G.,而且根據表一來看,4G無論是在傳輸量或是傳輸速度上都比3G好,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還是習慣用3G的通訊系統,而不用採用較先進技術的4G通訊系統呢?原因很簡單,因為目前在市場上,用戶量最大宗的中華、遠傳以及台灣大哥大這三大電信業者,都主要還是提供3G的服務,所以4G在市場上的發展十分有限。
根據國家通訊委員會NCC的統計,台灣的WiMax電信系統用戶,截至2011年3月底,用戶數僅有5.83萬戶,其主要原因就是基地台的覆蓋率不足,遠低於3G的訊號涵蓋率。
打個比方來說,如果將3G譬喻成北一高,而WiMax譬喻為北二高。既然有新開闢的高速公路通車,那為什麼大家都還是寧願走北一高,即使是可能有塞車狀況,也比較不願意改道至北二高呢?這是因為你要去的目的地,北二高無法到達。所以,假如WiMax電信業者想要提高其用戶人數,當務之急就是建置好網路。不然,收訊品質差,消費者根本不會想採用4G的新技術。
撰寫人:吳鋼-TKB數位學堂授課教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