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這本書提到「有這麼多東西要學,到底該學習什麼才好呢?」,上次已經與大家分享了3項原則,分別是「現學現賣,動機超強」、「學習素材,俯拾即是」與「頂尖證照,競爭加倍」。今天再跟大家分享3項原則如下:
1.古往今來,經驗傳承
很多成功的企業家,都喜歡看「歷史」與「人物傳記」。這當中的原因,除了可以「站在巨人肩膀,記取教訓,看的看廣更遠」之外,也是因為書本傳達的「溝通技巧」,能夠適用在任何時候。
儘管外在環境一再變化,經濟仍然會產生不斷的循環,同樣的,歷史也常會一再重演,出現在國家、社會、企業甚至個人身上。以個人來說,如果,我們從來不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,或追求進步,那麼,我們每次碰到相似的事情時,就會做出同樣的決定與反應,結果,過去發生的事就會再度發生。藉由觀看歷史,可從中學習到其他人在面對相似情況的處理方式,並且學習如何以「邏輯」思考,與「主動傾聽」的技巧,讓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,更充分的與人溝通,達到雙贏。
2.廣結人脈,相得益彰
常聽人說,「人脈就是錢脈」。能夠廣結善緣,擴展人脈,無形中,就增加了自己的財富來源與競爭力。舉例來說,很多上班族去上研究所,或者參加一些才藝班課程,除了滿足自己上進與放鬆的需求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好處,就是「結交人脈」。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圈大致上都很固定,接觸朋友的背景與專長也大同小異,透過這種額外的進修,或甚至網路資訊的交流,可以讓自己認識一些不同背景的朋友,除了可擴展人脈,亦可透過不同領域的交流,接觸到更多知識,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。因此,「我們本身有多少接觸新資訊的機會,比我們本身原來擁有多少資訊還要重要」。
3.善用督促,良性循環
只要是人,難免會有惰性。為了讓自己維持不間斷的學習動力,可善加利用外在的「外在驅動力」。最快速也最有效的強制驅動力,就是選擇「會強制自己進步」的工作。書中提到,會強制我們念書與成長的工作環境,會讓我們在被迫的壓力下,保持不斷學習的動力。透過與不同人的接觸與任務的承擔,可以強化自己的韌性。也因為受到外來的刺激,讓自己不容許隨便跟內心的惰性妥協,有更自動自發的強烈學習動機。所以,雖然有時複雜的工作或學習,會讓我們產生壓力,但是「玉不琢不成器」,只要抱持正面的態度去積極學習與面對,那麼最後獲得的無形成長,也是回饋在我們的身上。
節錄分享~該學習什麼才好?(P108)
資料來源:書籍「年收入增加10倍的學習法」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20313